四川省人民政府
對于改革國有産業工資決定機制的實施意見
川府發〔2018〕49号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國有産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是完善國有産業現代産業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務,事關國有産業健康擴展,事關國有産業職工切身利益,事關收入分配合理有序。爲切實做好國有産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工作,完善國有産業收入分配制度,根據《國務院對于改革國有産業工資決定機制的意見》(國發〔2018〕16号)和國家有關收入分配政策,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目标任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全會部署,按照深化國有産業改革、完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和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體制機制的要求,以增強國有産業活力、提升國有産業效率爲核心,建立健全與勞動力市場基本适應、與國有産業經濟效益和勞動制造率挂鈎的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國有産業工資分配監管體制,充分調動國有産業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激發國有産業創造力和提高市場競争力,推動全省國有産業高品質擴展,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爲治蜀興川再上新台階作出積極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産業制度改革方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産業擴展規律,堅持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進一步确立國有産業的市場主體地位,發揮産業黨委(黨組)領導作用,依法落實董事會的工資分配管理權,着眼既有利于規範産業管理和約束違法違紀行爲,又進一步激勵産業競争活力、增強産業内生動力,完善既符合産業一般規律又體現國有産業特點的工資分配機制,促進國有産業持續健康擴展。
——堅持效益導向與維持公平相統一。國有産業工資分配要以激發各類人員積極性爲出發點,切實做到既有激勵又有約束、既講效率又講公平。堅持按勞分配和同工同酬原則,健全國有産業職工工資與經濟效益同向聯動、能增能減的機制,在經濟效益增長和勞動制造率提高的同時達成勞動報酬同步提高。按照“提低、擴中、限高”的要求,統籌處理好不同工業、不同産業和産業内部不同職工之間的工資分配關系,調節過高收入。
——堅持市場決定與政府監管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國有産業工資分配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産業工資總額由“政府核定”向“市場決定”轉變,達成職工工資水平與勞動力市場價位相适應、與增強産業市場競争力相匹配。更好發揮政府對國有産業工資分配的宏觀調控和指導作用,改進和加強事前引導和事後監督,規範工資分配秩序。
——堅持類別分級管理。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效勞的總體要求,根據不同國有産業性能性質定位、工業特點和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程度,實行工資總額類別管理,提升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按照産業國有資産産權隸屬關系,健全工資分配分級監管體制,落實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或其他産業主管部門,下同)和産業的分級監管責任。
二、改革工資總額決定機制
(三)改革工資總額确定辦法。按照國家和我省工資收入分配政策要求,根據産業擴展戰略和薪酬策略、年度制造經營目标和經濟效益,彙總考慮勞動制造率提高和人工成本投入産出率、職工工資水平市場對标等情況,結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發布的工資指導線,合理确定年度工資總額。
(四)完善工資與效益聯動機制。堅持把經濟效益作爲決定工資分配的核心因素,按照“效益增工資增、效益降工資降”的同向聯動原則,合理确定産業年度工資總額增長或下降幅度。
産業經濟效益增長的,當年工資總額增長幅度可在不超過經濟效益增長幅度範圍内确定。其中,當年勞動制造率未提高、上年人工成本投入産出率低于工業平均水平或者上年職工平均工資達到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當年工資總額增長幅度應低于同期經濟效益增長幅度;對主業不處于充分競争工業和範圍的産業,上年職工平均工資達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規定的調控水平及以上的,當年工資總額增長幅度應低于同期經濟效益增長幅度,且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不得超過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規定的工資增長調控目标。
産業經濟效益下降的,除受政策調整等非經營性因素影響外,當年工資總額原則上相應下降。其中,當年勞動制造率未下降、上年人工成本投入産出率高于工業平均水平20%或者上年職工平均工資低于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70%的,當年工資總額可适當少降。
産業未達成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的,工資總額不得增長,或者适度下降。
産業按照工資與效益聯動機制确定工資總額,原則上增人不增工資總額、減人不減工資總額,但發生兼并重組、新設産業或機構等情況的,可以合理增加或者減少工資總額。
(五)類別确定工資效益聯動指标。根據産業性能性質定位、工業特點,科學設置聯動指标,合理确定考核目标,突出不同考核重點。工資效益聯動指标一般不超過5個。
商業類競争性國有産業,應主要選取利潤總額(或淨利潤)、經濟增加值、淨資産收益率等反映經濟效益、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和市場競争能力的指标。勞動制造率指标主要選取人均利潤、人均經濟增加值(或人均增加值)等指标;人工成本投入産出率指标選取人工成本利潤率指标。
商業類性能性國有産業,在主要選取反映經濟效益和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指标的同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營業收入、任務完成率等體現效勞我省經濟社會擴展戰略、保障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運行、擴展前瞻性戰略性産業以及完成特殊任務等情況的指标。勞動制造率指标主要選取人均利潤、人均工作量等指标;人工成本投入産出率指标主要選取人工成本利潤率、人事費用率等指标。
公益類國有産業,應主要選取反映成本控制、商品效勞品質、營運效率和保障能力等情況的指标,兼顧體現經濟效益和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指标。勞動制造率指标主要選取人均營業收入、人均經營業務工作量等指标;人工成本投入産出率指标主要選取人工成本利潤率、人事費用率等指标。
金融類國有産業,屬于開發性、政策性的,應主要選取體現效勞國家戰略和風險控制的指标,兼顧反映經濟效益的指标;屬于商業性的,主要選取反映經濟效益、資産品質和償付能力的指标。勞動制造率指标選取人均利潤指标;人工成本投入産出率指标選取人工成本利潤率指标;風險控制指标主要選取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案件風險率、杠杆率等指标。
文化類國有産業,應同時選取反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指标。其中,社會效益指标主要選取任務完成率或體現産業社會貢獻、社會影響等方面的指标;經濟效益指标主要選取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指标。勞動制造率指标主要選取人均利潤、人均營業收入等指标;人工成本投入産出率指标主要選取人工成本利潤率、人事費用率等指标。
未類別的國有産業,參照商業類競争性國有産業選取工資效益聯動指标。
三、改革工資總額管理方式
(六)全面實行工資總額預算管理。國有産業應建立工資總額預算管理體系,将工資總額預算管理納入産業全面預算管理并同步開展。工資總額預算方案由國有産業自主編制,按規定履行内部決策程序後,根據産業性能性質定位、工業特點并結合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程度,分别報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備案或核準後執行。
對競争Ⅰ型國有産業工資總額預算全部實行備案制。競争Ⅱ型國有産業工資總額預算原則上實行備案制,其中,未建立規範董事會、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内控機制不健全的産業,經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認定,其工資總額預算可實行核準制。
對商業類性能性、公益類、金融類、文化類國有産業,工資總額預算原則上實行核準制。其中,已建立規範董事會、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内控機制健全的産業,經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同意,其工資總額預算可實行備案制。
對未類別的國有産業,工資總額預算一律實行核準制。
實行備案制管理的産業,如果出現工資總額預算管理不規範或工資分配存在重大違紀違規行爲,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可将其工資總額預算調整爲核準制管理;實行核準制管理的産業,如果近三年工資總額預算管理規範、工資分配未發生重大違紀違規行爲,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可将其工資總額預算調整爲備案制管理。
(七)規範工資總額預算方案編制範圍。産業年度工資總額預算方案編制範圍原則上應與上年度财務決算合并報表範圍一緻,包括産業集團本級的工資總額預算方案編制和納入合并報表範圍内所屬各級全資、控股子産業的工資總額預算方案編制。産業應按照分級編制、逐級彙總的原則,依據産業國有資産産權隸屬關系,以産業法人爲單位,層層組織做好工資總額預算方案編制工作。産業集團負責審核彙總所屬子産業年度工資總額預算,報送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審核或備案。
(八)嚴格核定工資總額預算基數。已實行工資總額預算管理的國有産業,工資總額預算基數以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或産業主管部門清算确定的上年度工資總額爲基數。未實行工資總額預算管理的産業,初始工資總額預算基數原則上以上年度産業應發工資總額爲基數或主管部門的核定數爲基數;對上年實發工資總額低于前三年平均數的(剔除因産業或項目關閉退出、規模性減少人員而減少工資總額等影響因素),可以前三年實發工資總額的平均數爲基數,以後年度的工資總額預算基數以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或産業主管部門)清算确定的工資總額爲基數。對于新組建産業,可按照同級同類國有産業職工平均工資和實有職工人數合理确定工資總額預算基數。
改革後首次确定工資總額預算基數時,對個别國有産業工資總額增長幅度與經濟效益增長幅度不匹配不合理的部分或違規發放部分,應予以相應調整或剔除。
(九)合理确定工資總額預算周期。國有産業工資總額預算一般按年度進行管理。對工業周期性特征明顯、經濟效益年度間波動較大的國有産業,或者處于籌建期、初創期、戰略調整期、快速擴張期的産業,或者存在重組改制等其他特殊情況的産業,經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同意,工資總額預算可探索按周期進行管理,周期最長不超過三年,周期内的工資總額增長應符合工資與效益聯動的要求。
(十)強化工資總額預算執行。國有産業應嚴格執行經備案或核準的工資總額預算方案。執行過程中,因産業外部環境或自身制造經營等編制預算時所依據的情況發生重大變化,需要調整工資總額預算方案的,應按規定程序進行調整。
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應加強對所監管産業執行工資總額預算情況的動态監控和指導,并對預算執行結果進行清算。
四、完善産業内部工資分配管理
(十一)完善産業内部工資總額管理制度。國有産業在經備案或核準的工資總額預算内,依法依規自主決定内部工資分配。産業應建立健全内部工資總額管理辦法,根據所屬産業性能性質定位、工業特點和制造經營等情況,指導所屬産業科學編制工資總額預算方案,逐級落實預算執行責任,做好工資總額清算和确認工作。産業應建立預算執行情況動态監控機制,對所屬産業工資總額和工資分配進行監督管理,确保達成工資總額預算目标。
産業集團應按照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要求完善總部工資總額管理辦法,合理确定總部工資總額預算,加強對總部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調控,其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原則上應低于本産業全部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
國有産業應積極對标同工業或産業先進做法,探索創新内部工資總額管理機制,完善不同工業、不同擴展階段子産業的工資分配制度,理順産業内部收入分配關系。
(十二)深化産業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國有産業要統籌考慮以具有競争力的薪酬水平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勞動制造率、提升員工滿意度、控制人工成本等因素,科學制定與産業擴展戰略相适應的薪酬策略。應建立健全以崗位工資爲主的基本工資制度,以崗位價值爲依據,以業績爲導向,參照勞動力市場工資價位并結合産業經濟效益,通過集體協商等形式合理确定不同崗位的工資水平,向關鍵崗位、制造一線崗位和緊缺急需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傾斜,合理拉開工資分配差距,調整不合理過高收入。建立員工薪酬市場對标和動态調整機制,有效确保核心骨幹員工薪酬的市場競争力。加強全員績效考核,使職工工資收入與其工作業績和實際貢獻緊密挂鈎,切實做到考核科學合理、分配公平公正、工資能增能減。
國有産業應完善中長期激勵機制。推進市場化程度高的競争性産業、高科技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建立并完善中長期激勵機制;幫助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及承擔城市公共效勞或基礎設施建設職能的公司探索多種形式的中長期激勵機制。積極實施“人才強企”戰略,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爲導向的分配政策,構建體現智力勞動價值的薪酬體系和收入增長機制。完善科研人員收入與科技成果、創新績效挂鈎的獎勵制度,提高研制團隊及重要貢獻人員分享科技成果轉化轉讓淨收益的比例,鼓勵科技型産業開展股權期權和分紅激勵。對工業領軍人才、高端特聘人才、核心研制人員,以及新招錄的高層次和碩士以上人才,探索實行利潤分享、項目分紅、崗位分紅等市場化薪酬制度。
國有産業應健全完善人工成本調控管理體系。應結合産業自身實際,嚴格控制人工成本不合理增長,增強産業擴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加強職工福利項目和費用管理,不得超标準列支,嚴禁違規發放。産業經濟效益下降的,福利性項目不得增加、水平不得增長;出現虧損的,應縮減福利性項目。
(十三)規範産業工資列支渠道。國有産業應調整優化工資收入結構,淨化工資發放渠道,逐步達成職工收入工資化、工資貨币化、發放透明化。嚴格清理規範工資外收入,将各種獎金、津貼、補貼等所有工資性收入一律納入工資總額管理,不得在工資總額之外以其他形式列支任何工資性支出。
五、健全工資分配監管體制機制
(十四)加強和改進政府對國有産業工資分配的宏觀指導和調控監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建立省、市兩級産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定期發布不同職業的勞動力市場工資價位和工業人工成本信息;會同财政、國資監管等部門完善工資指導線制度,定期制定和發布工資指導線、非競争類國有産業職工平均工資調控水平和工資增長調控目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會同财政廳、省國資委等部門負責制定四川省國有産業工資内外收入監督檢查實施辦法、工資總額預算執行情況報送辦法、工資分配信息公開辦法等相關配套規定,對全省國有産業工資分配進行宏觀指導和調控監督,改進和加強事前引導、事後監督。
(十五)落實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的國有産業工資分配監管職責。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負責做好所監管産業工資總額預算方案的備案或核準工作,加強對監管産業工資總額預算執行情況的動态監控和執行結果的清算,按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對于工資總額預算執行情況的報送規定,每年6月底前将所監管産業上年度工資總額預算執行情況報同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彙總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同時,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可按規定将有關情況直接報告同級人民政府。
(十六)完善國有産業工資分配内部監督機制。國有産業應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内控機制,加強自律建設,規範董事會、監事會的運行。董事會應依照法定程序決定工資分配事項,加強對工資分配決議執行情況的監督。落實産業監事會和工會對工資分配的監督責任,加強對産業集團本部及所屬子産業工資分配的監督,督促産業改進完善工資分配制度。國有産業應按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對于工資總額預算執行情況的報送規定,按時報送工資總額執行結果備案材料,自覺接受政府職能部門和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的監管,将職工工資收入分配情況作爲廠務公開的重要内容,在産業公示欄,定期向職工公開,接受職工監督。
(十七)建立國有産業工資分配信息公開制度。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國有産業要按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對于國有産業工資分配信息公開的規定,每年10月底前将工資總額清算結果和産業上年度應付職工工資總額、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及增長幅度等信息,在本機構、本産業官方網站向社會如實披露,接受社會公衆監督。
(十八)健全國有産業工資内外收入監督檢查制度。各級審計部門應加強國有産業工資收入分配政策及執行情況的審計。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财政、國資監管等部門,定期對國有産業執行國家和我省工資收入分配政策情況開展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違規發放工資、濫發工資外收入等行爲。加強與出資人監管和審計、稅務、紀檢監察、巡視等監督的協同,建立工作會商和資源共享機制,提高監督效能,形成監督合力。
對産業存在超提、超發工資總額及其他違規行爲的,扣回違規發放的工資總額,同額度核減産業下一年度工資總額預算基數,并視違規情形對産業負責人和相關責任人員依照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處罰和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産業超提、超發及違規列支金額超過清算可發工資總額5%(含)以上10%以内的,扣罰産業主要負責人和分管負責人10%的績效年薪;産業超提超發及違規列支金額在10%(含)以上的,同比例扣罰産業主要負責人和分管負責人的績效年薪。
六、做好組織實施工作
(十九)加強組織領導。國有産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的工作,各地各有關部門(單位)要高度重視,統一思想認識,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切實加強對改革工作的領導,做好統籌協調,細化目标任務,明确責任分工,強化督促檢查,認真抓好貫徹落實,及時研究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推動改革順利進行。
(二十)統籌推進改革。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詳細負責牽頭抓好貫徹落實工作,會同财政、國資監管等部門(單位)和工會共同做好改革工作。各級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要根據本實施意見,抓緊制定所監管産業的詳細改革實施辦法,由同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财政部門審核後實施。其中,省本級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應于2019年3月底前報送改革實施辦法,各市(州)、縣(市、區)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應盡快制定并報送改革實施辦法。國有産業要自覺樹立大局觀念,認真執行改革規定,抓緊制定本産業工資總額預算管理辦法報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審核後實施,确保改革政策落地落實。要加強輿論宣傳和政策解讀,引導全社會正确理解和幫助改革,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二十一)适用範圍。本實施意見适用于我省各級政府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及國有控股産業,各級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人民團體、事業單位所管理的國有獨資及國有控股産業。各級有關部門或機構作爲實際控制人的産業,參照本實施意見執行。
本實施意見所稱工資總額,是指由産業在一個會計年度内直接支付給與本産業建立勞動關系的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按月按标準發放或支付的住房補貼、交通補貼、通訊補貼以及節日補助等貨币化發放都應當納入工資總額管理。
本實施意見自2019年1月1日起實施。我省現行國有産業工資管理規定,凡與本實施意見不一緻的,按本實施意見執行。本實施意見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解釋。
擔負國家國有産業改革試點任務産業的工資管理,有特殊規定的,可一并執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8年12月29日